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新闻法规
新闻法规
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发布半年多,给械企的这些警示不过期!
[2025-09-25]

     1月7日,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》最新修订版发布,新规以“全程管控、科学监管、社会共治”为核心理念,全面覆盖医疗器械的生产、流通和使用环节,直击行业长期存在的症结所在。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:此次监管升级将加速行业洗牌,技术落后、管理粗放的企业可能面临淘汰风险。

     面对新规,企业该如何应对?本期推文从五大关键点探索这一棘手命题的答案。

 

注册人制度全面强化,技术升级势在必行

新规明确要求,医疗器械注册人和备案人需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负责,责任主体从传统的生产企业延伸至研发端。这意味着,企业不仅要在生产环节严格把控质量,还需在设计、使用等环节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。若企业未能满足要求,存在设计缺陷或生产漏洞,将面临高额罚款,甚至被吊销资质。

给制造商的警示研发能力薄弱、依赖代工的小型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,技术升级和质量管理的投入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刚性需求。

 

UDI全程追溯,数字化成核心竞争力

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管理将全面覆盖Ⅲ类器械和部分Ⅱ类器械,企业需实现从生产到使用的全流程追溯。新规要求,UDI信息必须与药监局平台实时对接,并通过数字化系统(如ERP)完成扫码出入库、数据备案等操作。传统的人工记录方式或低效的管理系统将难以满足新的监管要求。

给制造商的警示未能部署智能化管理系统的企业,可能因效率低下或数据错误而被市场淘汰。

 

生产许可与质量体系门槛,显著提升

新规对生产许可申请提出了更高要求,企业需提交完整的注册证及符合新版《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》的证明材料。监管部门将加强对生产条件、原材料采购、工艺控制等环节的核查。此外,高风险植入性器械不得委托生产。

给制造商的警示生产设备落后、质控体系不完善的中小企业可能因无法通过核查而被迫退出市场。

 

处罚力度加码,失信惩戒全面落地

新规明显提高了违法成本,对生产或销售未注册的二、三类医疗器械的行为,罚款金额从货值的10-20倍提高至15-30倍。同时,新规引入了信用惩戒机制,失信企业将面临高频次检查、经营限制,甚至法定代表人禁业处罚。

给制造商的警示合规成本较低的"灰色"企业将失去生存空间,行业进一步向规范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。

 

创新优先政策,推动技术迭代

国家明确支持创新医疗器械的发展,优先审评审批政策向国产自主研发产品倾斜。新规鼓励企业聚焦差异化创新,例如针对罕见病、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器械可获附条件批准上市。与此同时,同质化低端产品将因集采压价和政策限制而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。

给制造商的警示依赖仿制、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将面临市场份额萎缩,创新研发成为企业突围的关键。

 

总结:新规之下制造商的生存指南

√ 拥抱数智化工具:部署UDI管理系统,实现生产/流通数据全链路自动化,降低人工操作的错误风险。

√ 强化质控体系:按照新规要求完善质量管理流程,重点关注高风险环节的自查与第三方审核。

√ 布局创新赛道:瞄准政策支持的细分领域(如智能诊疗设备/应急医疗产品),加大研发投入。

√ 供应链合规改造:严选供应商资质,建立数字化追溯档案,避免因供应链问题引发的连带责任风险。

 

医疗器械行业监管“紧箍咒”已上,行业正从“野蛮生长”转向“精耕细作”。只有紧跟政策、技术和管理的三重升级,企业才能在这场激烈的淘汰赛中脱颖而出。部分落后产能的出清,或许正是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。

 

来源:部分内容取材自医药精英论坛

声明:文章为转载,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转载仅用于分享,若涉及文章版权等问题,联系我方删除!

 

>>医疗器械注册,久顺是您不二之选! 始创于1996年,近30年全球合规技术专家,西班牙\荷兰\英国\美国\中国均设公司,专注无菌\非无菌\植入\有源\体外诊断等医疗器械领域,具备丰厚的质量体系、临床试验、产品注册咨询管理和技术服务经验,护航产品全球畅行无阻。

返回